TOGAF 认证是 The Open Group 颁发的架构框架专业认证,是企业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 IT 架构时所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标准。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可扩展的方法来构建、部署和管理企业的 IT 架构,帮助企业提高 IT 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业务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 中文名TOGAF企业架构师认证
- 英文名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 英文简称TOGAF
- 颁证机构The Open Group
- 证书类别企业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
- 同类认证SAFe for Architects、CBA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 系统越迭代越臃肿,改一行代码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是解耦不足的问题;
- 新功能开发总要重复造轮子,团队效率低下?—— 这是复用缺失的问题;
- 跨团队协作时接口混乱,对接成本高到离谱?—— 这是边界模糊的问题;
- 业务突增时系统扛不住压力,频繁崩溃影响用户?—— 这背后藏着抽象不到位和权衡失当的问题。
- ……
今天,小艾老师就来跟大家聊聊架构世界的 5 个核心关键词:抽象、复用、解耦、边界、权衡。搞懂这5个词,架构世界的逻辑一下子就通了。
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 抽象是起点,帮你抓住本质,忽略无关噪音。
- 抓住本质后,就能识别出可以复用的部分,避免重复造轮子。
- 为了让复用的东西好用、好改、不影响别人,就需要解耦,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楚、变简单。
- 边界是解耦后的结果,它明确划分了每个模块的职责范围和协作规则,清晰定义了“这块地盘谁管,那块地盘谁负责”。
- 权衡贯穿始终,因为上面每一步都没有完美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取舍。
01 抽象:看透本质,忽略杂音
- 它是什么? 抽象是从系统的各种细节中,提炼出蕞核心的逻辑和要素,忽略暂时不重要的具体实现。简单说,就是先想 “这个东西的核心功能是什么”,而不是 “它具体怎么实现”。
- 它的作用
- 化繁为简: 面对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比如整个淘宝),抽象能让你先关注蕞核心的东西:用户、商品、订单、支付。其他细节(比如商品图片怎么存储优化)后面再说。
- 统一概念: 大家讨论“订单”,都知道指的是用户购买商品产生的记录,而不是具体数据库里哪张表哪个字段。抽象建立了共同语言。
- 设计蓝图: 在动手写代码前,抽象帮你画出关键模块和它们的关系(比如用户模块负责注册登录,订单模块负责创建支付),这是设计的基础。
- 例子: 设计一个“支付接口”。抽象后,核心就是:支付(金额, 用户, 订单号) -> 支付结果。至于内部是用微信支付、支付宝还是银行卡,怎么调用它们的API,这是具体实现,初期可以忽略。这个接口定义本身就是一个抽象。
- 注意点: 抽象过头也不行,忽略了关键细节,设计出来可能根本没法用。比如支付接口完全不考虑退款,那就不完整。
02 复用:别重复造轮子
- 它是什么? 就是一次写好,到处能用。把经过验证、好用的代码、设计或者服务,在需要的地方直接拿来用。
- 它的作用
- 省时省力: 不用每次都重写用户登录、权限检查、发送邮件这些通用功能。
- _质量: 复用的东西通常经过测试和验证,比临时写一个更可靠。
- 统一体验: 比如公司内部所有系统都用同一个用户认证服务,用户感觉一致,管理也方便。
- 例子:
- 把常用的工具函数(比如日期格式化、字符串处理)打包成一个工具库,哪个项目需要就引入。
- 把用户注册、登录、信息管理做成一个独立的“用户中心”服务,其他业务系统(电商、论坛)都调用它,而不是各自维护一套用户数据。
- 前端把按钮、表单、导航栏做成通用组件库。
- 注意点: 复用的前提是这东西确实通用、稳定、好用。为了复用而强行复用,或者复用一个设计糟糕的组件,反而会拖累新系统。
03 解耦:降低模块依赖
- 它是什么? 就是降低模块(或服务、组件)之间的依赖程度。让它们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简单、明确、少。
- 它的作用
- 独立变化: A模块升级了,只要接口不变,B模块完全不用动,照样能工作。改需求不慌。
- 独立部署: 可以单独更新某个服务,不影响其他服务运行。
- 容易定位问题: 系统出错了,因为模块之间界限清楚,更容易找到是哪个部分出了问题。
- 方便替换: 发现某个模块性能不行了,或者有更好的实现,只要接口兼容,可以比较方便地换掉它,不影响整体。
- 怎么做到?
- 定义清晰接口: 模块之间通过明确的“约定”(接口)沟通,而不是直接访问对方内部的代码或数据库。比如用户中心提供getUserInfo(userId)接口,其他服务只调用这个接口,不直接读用户数据库。
- 异步通信: 用消息队列。A模块发个消息说“订单创建了”,B模块收到消息再处理,A不用等B处理完。A和B不知道对方具体咋干活。
- 引入中间层: 比如网关,统一处理请求的路由、认证等,业务模块专心做业务。
- 例子: 电商系统里,订单服务创建订单后,通过消息队列通知库存服务扣减库存、通知物流服务准备发货。订单服务发完消息就不用管了,不知道也不关心库存和物流具体怎么执行。这三个服务就是解耦的。
- 注意点: 解耦不是完全隔绝。必要的、定义清晰的沟通是必须的。过度解耦会增加系统复杂度(比如需要维护大量独立模块和通信机制),反而降低效率。
04 边界:明确“职责”范围
- 它是什么? 就是明确划分不同模块、服务、系统甚至团队的职责范围。规定好“这块功能归谁管,那块数据谁能动”。
- 它的作用
- 明确职责: 避免扯皮。用户登录不了?找“认证授权”服务团队。订单没生成?找“订单”服务团队。代码该放哪儿?按边界放。
- 控制变化影响: 边界清晰的系统,一个地方改动,影响范围容易预测和控制(通常只在边界内或通过接口传递),不会莫名其妙波及其他模块。
- 保护数据: 规定好哪些服务能访问哪些数据,防止数据被随意修改。比如 “订单模块” 的数据库只能由订单服务操作,其他模块不能直接读写。
- 例子:
- 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就是一个明确的边界,有自己的数据库(一般不允许其他服务直接访问)。
- 一个大系统里,划分出“用户域”、“商品域”、“订单域”、“支付域”等子域,每个域有清晰的职责。
- 代码层面,不同的包(Package)、类(Class)也定义了边界。
- 注意点: 边界不是铁板一块。边界之间需要协作,通过定义好的接口(如API、消息格式)进行交互。边界划分要合理,太大(一个服务啥都做)失去解耦意义,太大(一个模块什么都做)会失去解耦的意义;太小(模块过多)会增加管理和协作成本。边界是解耦思想在物理层面的体现。
05 权衡:没有完美,只有取舍
- 它是什么? 这是架构设计的灵魂。认识到任何技术决策都有两面性,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实际情况(业务需求、团队能力、资源成本、时间压力等),在多个目标之间做出选择和妥协。
- 它的作用:避免理想化设计,让架构落地并真正可用。
- 需要权衡什么?(无处不在!)
- 性能 vs 可维护性: 为了_性能写的“奇技淫巧”代码,可能非常难懂难改。清晰好维护的代码可能没那么快。
- 一致性 vs 可用性: 要求数据_一致(如银行转账),可能牺牲系统可用性(在出问题时拒绝服务)。_系统一直可用(如发微博),可能短暂的数据不一致(如关注数延迟更新)。
- 成本 vs 扩展性: 设计一个能支撑百万用户的架构,初期投入很大。先用简单架构支撑初期用户省钱,但用户暴涨时可能要大改。
- 开发速度 vs 架构质量: 业务急着上线,是快速堆代码完成,还是花时间设计更合理的解耦和边界?快速上线可能埋下技术债。
- 功能丰富 vs 简单可靠: 系统功能越复杂,出问题的可能性越高。保持核心功能简单可靠,还是加入很多酷炫但可能不稳定的特性?
- 例子:
- 选择数据库:MySQL简单成熟,但分库分表麻烦;NewSQL扩展性好但成本高/复杂度高。选哪个?权衡。
- 缓存策略:是缓存所有数据(占用内存多)提高速度,还是只缓存热点数据(可能缓存穿透)?缓存多久?权衡。
- 微服务拆分粒度:拆太细,运维复杂;拆太粗,解耦不够。拆成什么样?权衡。
- 注意点: 没有_正确的答案,只有适合当前场景的选择。好的架构师要能清晰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并有理有据地做出决策。同时,要意识到今天的权衡可能不是明天的答案,架构需要演进。
总结:这5 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 从抽象开始: 理解你要构建的系统核心是什么(用户?订单?内容?),抓住核心实体和流程。
- 识别复用机会: 看看哪些东西(通用功能、通用数据、通用组件)可以在系统内部甚至跨系统复用。
- 进行解耦设计: 为了让复用的东西独立好用,也为了让系统各部分能独立变化,设计清晰的接口,降低模块间依赖。考虑异步通信。
- 划定清晰边界: 把解耦后的模块、服务,根据职责划分到明确的“地盘”(微服务、包、类),明确谁管什么,数据怎么保护。
- 全程做权衡: 在每一步(选技术、定方案、划分边界、设计接口)都不断问自己:这个选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代价?现在和未来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什么?当前什么蕞重要?做出蕞符合当下和可预见未来的选择。
这 5 个关键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整体。掌握它们,你会发现架构设计不再是 “凭感觉” 的玄学,而是有逻辑、可落地的实践。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我是小艾老师,关注我,带你用国际视野,解锁职场核心竞争力。关于职业认证,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