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BAP学员-YXP
先说说个人情况:
正儿八经的BA工作经验两年。主要的工作内容映射到BABOK的六大知识领域的话主要包括Elicitation & Collaboration, Requiremen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laysis & Design Definition。由于我所在的项目已经是Service阶段了,其余的三个知识领域很少涉及。
在准备考试的初期,我的优势是在外企工作,语言不是障碍;剩下的全是劣势。
总结下备考过程
1.泛读阶段
在两年前开始从事当前的这份BA工作的时候,我才知道商业分析师这个概念。为了能够一边工作一边摸索通常BA的职责有哪些,需要掌握哪些techniques,在不同的阶段搭建什么样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框架,我把BABOK当成一本工具书在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了,就去BABOK翻一翻。但问题是,我经常会遇到阅读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但是就是不知道要怎么理解。在这个阶段,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个人的体会是:(1)不要期望一遍就能看得懂,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理解一下;(2)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一些延申阅读,比如去Google一些例子,经验类型的文章等等。
2.精读阶段
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阶段是从今年的培训课程结束之后开始的。把APP里的题都做完之后,把纸质的3套题做了一下,估计也就70分的水平。不过通过这些错题我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漏洞在于techniques。泛读阶段基本上都在看6大知识领域,尝试去熟悉每一个知识领域下有什么tasks,每一个tasks又包含哪些要素。换句话说,更多的是关注要做什么。但是对于如何来完成这些task,个人觉得要通过technique去实现。所以在这个阶段,结合task把所有的techniques都过了一遍。
3.临考前
考试前一周又做了一遍纸质版的第三套模拟题,正确率还可以。直到这个时候才觉得如果去考的话,也许能过。为了求稳,我把我平时在做题的过程容易搞混的概念又整理对比了一下,比如说B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s. Requirement Management, BA Performance vs. Solution Performance。这个阶段主要就是为了强化后期在做题过程遇到的不是很有把握的知识点。
备考获得的经验
1.看书的过程中不要跳过bullet point。比如说我这次考试我就遇到了关于需求关系的质量要求、BA performance 的评估、需求的质量,都是bullet point 里的某一个点。
2.看书和做题交替进行。用做题去验证看书的效果,用看书去弥补做题过程中发现的Gap,交替进行。
3.做题,做题,做题,尤其是纸质的三套模拟题。我不太记得我考试的时候遇到的案例题到底是哪套题里的,但是我就是遇到了。虽然都要重新计算,但是知道怎么算,就不用慌了。
4.给自己一个时间节点。不管准备多久的时间,总觉得没有准备好。差不多的时候,就去考吧。
5.考试的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不要紧张。我在检查的阶段就出现了三次或者四次题刷不出来的情况,只能求助监考老师,又是强制关机,又是退出考试。所幸只要不是”End Test“都可以继续答题,并且中间等待的时间不会计算在考试时间内。
6.最后在南京的考生,慎重选择考点。我去的那个考点当天有别的考试,并且就我一个人考CBAP,于是就把我安排了隔壁的一间类似办公室的地方,看到那台显示器我心都凉了 :)
总结的可能比较粗浅,最后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考试。